{{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香茅是民俗流傳可驅邪避凶的植物。
在傳統習俗中,人們會在端午時節將艾草、菖蒲(或香茅)、榕樹枝等植物綁做香束,掛於門口作為避邪之用,象徵可招納百福、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等,甚至有句古語說道:「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
不過在台灣比起菖蒲更常使用香茅與艾草做成香束,其原因為香茅細長如劍的葉形與菖蒲相似,宛如蒲劍般可斬除凶邪,同時香茅也具有驅蚊蟲、祛寒的特性,被認為可避邪驅毒之效用,與菖蒲相比取得也較為便利、價格便宜。
香茅 不僅用於端午節香束,也會與艾草、雄黃等中藥材製成 香包、香囊 配戴在身上做為避邪驅蟲之用途,此外在台灣還有端午節 洗午時香茅水 的習俗呢!
午時水號稱為極陽之日時所取得的純陽水,不少民眾會在端午當天的上午11點至下午1點接取大量的午時水,並將此水加熱水煮 香茅、艾草等植物,作為茶飲、沐浴、足浴、擦澡使用,為的是能保平安、除邪去毒之意。在《開寶本草》一書也曾如此紀載香茅:「作浴湯,避邪氣,令人身香」。
此外古人認為「純陽」的午時水,有補身健體、改運避邪之用,因此也會與 香茅、艾草、抹草等避邪植物一同延用至 農曆民俗月 及 中元節,祈求能保平安、驅邪、避陰穢之氣。
在民俗月的習俗中,香茅、艾草、抹草、芙蓉還被作為護身法寶,不少人會將其配戴在身上或放置於錢包中保平安,甚至是現今有不少廟宇會使用含有 香茅、艾草、抹草、芙蓉成分的平安粉製成平安皂、平安水供給信徒淨身使用。不僅如此,在傳統宗教信仰中,也會使用 香茅、艾草、抹草、榕葉、白米、鹽等,搭配淨符燃燒的灰燼製成 淨符水 作為驅邪煞、收驚安神之用途。
民間的信仰傳說其實還是能從科學理論的角度看出為何古人會將 香茅、艾草等植物用於避邪驅蟲之用途。在古時所謂的邪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五毒則為「蜈蚣、蛇、蠍、蟾蜍、壁虎」,由於炎熱高溫的氣候環境易使毒蟲、細菌迅速繁殖,而造成嚴重的傳染病,因此這些習俗的產生事實上是為了預防暑熱時節所引發的瘟疫疾病與蟲菌侵害。
不管是 香茅 或是艾草等避邪植物,它們皆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植物具有強烈的芬芳氣味,剛好這些香氣就是蚊蟲不喜愛的味道,進而達到驅趕五毒蚊蟲之作用,在中醫學理上這些植物也具辛、溫熱的特性,可用於補陽、祛溼寒、鎮靜安神、提神性腦之效用。
古時醫療不像現今發達,先人在面對瘟疫害蟲時,便選擇「以物剋物」的方式驅逐,而這些避邪植物的效用隨著古書記載及傳說流傳至今,成為了一種文化特色,因此這些傳統民俗的背後,便能發現古人的智慧與養生防疫之道呢!
※民俗宗教信仰,僅供參考!